出產的草魚顆粒飼料蛋白質含量也是影響養殖效益的一個重要因素。然而,因人們熟悉上的偏差和養殖方法失當,以致草魚的優良經濟性狀未能充分施展。魚種放養前須經消毒處理,可選二氧化氯每5--10分鐘20--40mg/L,食鹽每 5--20分鐘1%--3%,高錳酸鉀每15--30分鐘10 --20mg/L等藥物浸泡消毒。消毒3天后灌水深60—80cm,每畝施發酵的牛、豬、雞糞250—400kg,培肥水質。這種放養不僅節約魚種開支70%以上,而且避開了高溫水體載魚量過高易泛起泛池死魚的不利因素。嚴格地講,草魚是一種偏重于草食性的雜食性魚類,但我國養殖者視草魚為典型草食性魚類,采取投喂青飼料、早草、水草和農作物秸桿的方法喂養,固然養殖本錢較低,但這些植物性飼料粗纖維含量高,蛋白質和其它有效營養成份少,草魚攝食后不能消化利用排泄于水中,一方面大量有機物分解發酵消耗氧氣,惡化水質:另一方面草魚正常生長所需營養得不到保障,生長緩慢,免疫力下降,抗病力減弱。主要措施是:(1)施用生石灰,每20天一次,每次15kg/畝,可改善底質,進步PH值,消除有害物質。針對草魚的營攝生理特性,應采取相應措施,從而實現高產高效。草魚以其肉質好和養殖機能優異而成為常規養殖品種中的佼佼者。
二、魚種放養。堅持天天早、中、晚巡塘,把握水質變化、魚類攝食、流動及生長情況,及時清除殘餌、污物;高溫階段公道利用增氧機增氧,加強魚病預防,按期用強氯精0.3g/m3兌水全池潑灑,每月投喂1--2次敵百蟲和食鹽藥餌。冬季排干池水,進行整池、清淤,并經一段時間曝曬、冰凍。試驗表明,蛋白質含量在30%左右時,既能保證草魚快速生長,又可降低飼料本錢,養殖效益最佳。池塘水質控制是進步產量的一項樞紐技術環節。
三、科學投餌。草魚在天然水域主要取食水草,在池塘養殖中,采用科學配比的顆粒飼料,減少殘餌對水質的污染,充分進步餌料的利用率。放養比例按80:20放養模式投放魚種,即主養草魚占80%,配養魚(鰱、鳙、鯉、鯽等)占20%。 5—6月,每隔20天左右,于上午8--9時每畝用磷肥1.5--2.5kg化水全池潑灑1次,以促進池塘浮游生物的形成,留意石灰與磷肥要距離15天使用。另外可配少量青蝦等優質品種,以充分利用水域空間及殘餌,不斷進步立體養殖效益。
四、水質調節。
五、日常治理:魚種放養后灌水1--1.5m,以后隨水溫升高和魚體增大逐步加深池水,高溫季節保持最高水位。高溫季節水質易老化,應及時更換新水,一般每周換水1--2次,每次30--50cm,應留意對水源的消毒與過濾,以免有害生物及病菌侵入魚體。 (2)施用微生物制劑,視水體透明度、水溫等情況,每月一次,如 EM液、利生菌、光合細菌等,可有效改善水質狀況,使水體中的有益菌占上風。主養草魚的實踐證實,有投喂優質飼料的養殖環境中,草魚病害少,生長速度快,每畝投放尾重150—200克的草魚種250尾可獲得高產。
一、清塘培水。顆粒飼料要馴化投喂,草類應專設固定框架,食場四周每周消毒一次,及時撈除殘渣余餌,以免污染水體。使用微生物制劑15天內,不能使用殺蟲劑。放養前10天,灌水深20cm,每畝用生石灰125kg消毒,以有效殺滅病菌、寄生蟲及野雜魚。要堅持“四定”的投餌原則,通過觀察天色,水體情況及魚的吃食量,確定公道的投喂量。 (3)公道使用增氧機,適時增加池中氧氣,也可使用增氧劑,有利于促進魚類生長,防止浮頭,按捺厭氧菌繁衍,控制H2S、NH3--N等產生。這種飼養方式是導致草魚病害嚴峻,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。還可用生物制劑全池潑灑,采用菖蒲、辣蓼、大蒜、韭菜等中草藥防治魚病。漁網